
沃尔夫勒姆·埃尔斯纳教授
德国 | 不来梅大学中国商务专家
作者:沃尔夫勒姆·埃尔斯纳教授
评论 生态超级大国:中国环保政策对世界的贡献 ——《20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的反思》2024年7月 作者:沃尔夫勒姆·埃尔斯纳教授 撰写日期:2024年8月
20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制定了一个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现代化的综合性概念,其中生态环境被视为这一现代化的核心维度之一。中国的环保政策以构建全面的生态文明为目标,这一理念根植于对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认识,即只有共谋人类未来才是可行之道。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及其他全球性挑战,人类正面临不断加剧的多重危机,全球崩溃的风险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涉及发展、文明、安全和和平努力的全球倡议,并采取了多项独立的外交行动。与此相反,西方政治集团已失去了能够代表全球进步的愿景或倡议。西方的焦虑源于明显的全球衰退、昔日活力和霸权的丧失,以及众多内外危机的困扰。如今,西方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更多时候扮演着限制性、消极、进攻性和军事化的角色。西方的目标不再是自身的复兴和改革,或争取全球人民的支持,而是遏制其日益增多的自认敌人,其中中国首当其冲。
中国崛起为生态超级大国:成就、体制创新与全球影响
在短短几十年内,中国已崛起为全球最大的生态超级大国。在这里,目标、动机和行动的体制能力相互支撑,共同促进了这一转变。例如,共享未来的意识已深入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成为政府的“路线图”,更深深植根于民众的日常行为中。
中国消费者在全球环保意识和行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对可持续包装的关注度最高,且愿意为此支付的金额也是全球最高的(mckinsey.com,2022年3月1日)。在从传统汽车转向“微型出行”选项(如一座或两座的小型电动汽车,以及三轮或四轮电动车)方面,中国消费者同样走在前列(57%的中国受访者认为这种转变可能,全球平均为31%,德国仅为15%)(mckinsey.com,2022年12月13日)。数亿人通过“蚂蚁森林”应用程序参与日常生态行为,为植树造林贡献力量,推动了大规模的植树活动。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中国近年来在保护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最近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会议上(如2021年昆明COP15和2022年蒙特利尔会议),中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生物多样性战略与全球最雄心勃勃的造林计划紧密结合,涵盖了广阔的森林地区、1.2万个国家公园、专业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这些努力需要高度专业的跨学科、长期性措施,旨在防治沙漠化、创建新的水循环、改善区域气候、为贫困农民提供新的农业选择,并开辟新的旅游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独特战略在数学上使中国能够抵消其大部分国家碳排放。其他国家尚未展示出如此积极的碳减排方式。许多国际研究机构正在参与中国的造林项目,以期从这些努力中汲取经验。无论是中国的绿色大城市,还是高速公路和主要道路上的绿带和保护区,生态绿化在全国范围内随处可见。北京及其他东部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已达到优秀水平。
通过国际新闻媒体(尽管西方主流舆论媒体较少报道)可以了解到,中国如何以极大的活力达成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CO2减排目标。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2030年和2035年部分气候目标:例如,中国已经超过了最初预计在2030年达到的CO2排放峰值。全球能源监测、国际能源署(IEA)等机构的日常更新和分析显示,中国正在快速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尤其是在发电领域。中国已经在2024年提前完成了原定2030年目标的太阳能和风能生产目标。在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新型驱动技术(如电动汽车、氢气利用、太阳能高速公路的感应装置等)、新型储能技术(如电池)和智能驾驶系统方面,中国的生产量超过了所有西方工业国家的总和。中国的生态能源现在比化石燃料更便宜,展示了如何组织市场以支持可持续的做法。中国的技术进步正在推动生态相关生产力的提升,使得在减少资源使用和CO2排放的同时,能够实现同等生产量的增长(即提高生态效率)。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FYP)期间,中国实现了年均5.7%的GDP增长,而能源增长仅为2.8%。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0-2025年)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3.5%,单位GDP的CO2排放减少了18%,单位能源的CO2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是中国的两倍,且呈上升趋势(数据来源:OurWorldinData.org)。
绿色丝绸之路倡议:可持续工业化与全球南方气候合作的路径
西方集体对中国的生态转型、关闭煤矿、淘汰燃煤电厂以及开发生态技术和产品持轻视态度,称其为“过度产能淹没世界市场”。然而,事实是,中国的技术进步,结合有效的市场竞争、庞大且日益富裕的国内市场,以及低廉的资本和利润成本,使得生态技术和生态产品能够以低廉、可负担的价格提供。尽管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发了大多数生态技术和产品,但主要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内经济,而出口到西方国家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同时,中国首次为全球南方国家实现了可持续的工业化。这是通过气候基金、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上海债务减免环境投资模式以及联合国下的其他多项金融支持措施来实现的。整合所有这些个别措施后的绿色丝绸之路倡议,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连续生态项目,也是全球气候转型的主要推动力。
然而,即使是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大规模生态投资,也不足以完全实现全球气候转型。国际能源署(IEA)预计,为了实现全球2030年气候目标,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扩张速度必须增加三倍,电动汽车销量必须比2022年的水平增长4.5倍,光伏模块的部署速度必须增加十倍。尽管中国如今被誉为“世界绿色和可持续工厂”(罗兰·贝格,环球时报,2024年3月7日),但全球气候转型仍可能无法实现,因为西方集团未能积极参与这些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的生态引擎和全球第一大生态超级大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这些努力,推动了全球共享意识的提升,并创造了更多的协同效应。让我们共同努力,确保人类生存的追求超越仇恨、战争和混乱的政策。